金道普法 | 新修订的《反间谍法》,了解一下!

近期,我国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案。犯罪嫌疑人曾某某作为我国某军工集团工作人员,在公派留学期间,被境外势力渗透,提供大量核心情报,收取间谍经费。目前,国家安全机关已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202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正式开始施行。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共6章71条,在2014年反间谍法基础上,新增条文29条,修订条文41条。这次修法是对我国反间谍法律制度的全面修订、系统完善,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和突破,对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间谍行为作进一步充实与细化
一直以来,退伍军人、留学生、高校师生、军事发烧友以及军工企业、国防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人员等,都是境外间谍重点渗透策反的目标。近些年,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网络攻击技术对我国要害部门开展网络攻击,危害我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
对此,新修订的反间谍法与时俱进完善了间谍行为的内涵外延,在第一章总则中就规定了间谍行为的六种类型,明确不同类型间谍行为的主体行为和对象。其中,特别将“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的网络攻击、侵入、干扰、控制、破坏等行为”明确为间谍行为。
二、将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纳入保护
从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披露的案件看,一些不属于国家秘密或者不能被鉴定为情报的信息的泄露,也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很多数据看上去是自然科学客观分析的产物,没有什么与国家安全的直接联系,但是经过对数据的深度加工,与其他信息进行匹配和综合,就能够分析出一些重要的信息,甚至是情报。
因此,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在间谍行为的类别中具体明确了相关主体窃密的对象范围是“国家秘密、情报以及其他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
三、专章设置反间谍安全防范
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将“积极防御”“依法惩治”“标本兼治”列入反间谍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特别是总结固化反间谍安全防范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增设“安全防范”专章,明确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承担本单位的反间谍安全防范主体责任,压实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内的管理责任,强化国家安全机关的指导监督责任,要求重点单位强化反间谍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细化国家安全机关对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实施许可制度,明确有关方面积极开展反间谍宣传教育的职责和公民举报间谍行为的义务,有效解决了“防什么”“谁来防”“怎么防”的问题。
四、完善反间谍行政执法保障
和其他执法活动一样,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反间谍工作任务时,可以采取执法调查等措施。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坚持赋权与限权相结合:
一方面,完善了反间谍调查措施,增加查阅调取数据、传唤、查询财产信息、不准出入境等行政执法职权;明确国家安全机关执法规范要求,严格审批程序;增加对发现的网络安全风险等的通报和处置措施;增加对国家秘密、情报的鉴定评估机制;增加行刑衔接的规定。
另一方面,加强对反间谍工作的保障与监督,增加对相关人员予以保护、营救、安置、抚恤优待等规定;增加规定鼓励反间谍领域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在反间谍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国家安全机关应当严格执行内部监督和安全审查工作制度;明确应当加强反间谍专业力量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训练,提升反间谍工作能力。
五、进一步扩大行政处罚适用种类和范围
在2014年反间谍法对间谍行为等危害国家安全违法行为只能予以警告、没收基础上,新增多项规定。
一是增设多种行政处罚措施,明确对尚不构成犯罪的间谍行为,国家安全机关可以单处或并处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并可由有关部门予以处分。
二是增设对单位的处罚,对实施间谍行为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国家安全机关可以罚款,并建议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从事相关业务、提供相关服务或者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有关证照、撤销登记。
三是增设对帮助间谍行为和未履行反间谍安全防范责任等其他违法行为的处罚,进一步织密法网。
除此之外,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对于涉及间谍行为的轻微违法行为如何处理,对有自首、立功等情形如何减轻处罚也进行了规定。
新修订反间谍法是新形势下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加强反间谍斗争的需要,需人人有意识,人人尽责任,人人做贡献。群众如果发现间谍行为,也应当第一时间拨打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12339进行举报,共同筑牢反间防谍的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内容来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爱立的访谈介绍及“安全研究”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