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加载中...

守信如金, 为业载道

浙ICP备19028487号

语言切换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党组织
连续四年荣获钱伯斯亚太法律指南推荐
2020年荣登《国际金融法律评论》(IFLR1000)榜单
荣获《商法》杂志2021卓越律所大奖

守信如金, 为业载道

变革 融合 发展 | 金道所成功协办2025第二届长三角刑辩论坛

2025年6月12日

2025年6月8日,第二届长三角刑辩论坛在安徽合肥盛大开幕。论坛以“变革、融合、发展——刑事辩护创新与科技赋能”为主题,汇聚长三角地区近400名的刑事辩护精英,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刑事辩护的新理念、新方法,为长三角地区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次论坛由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安徽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安徽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与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律师实务研究院承办,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等24家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具有代表性的律师事务所协办,并获得了上海市律师协会长三角律师行业一体化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律师协会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浙江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顾问、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东迁“法定犯惩治与刑事业务开拓”圆桌会议中围绕会议主题充分发表了意见和建言

在同期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律师刑辩技能大赛”中,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姚杰应邀担任评委并就“沟通比赛”单项赛事进行了点评,初级合伙人夏文忠和律师茅莹参加比赛,历经初赛,两位律师成功挺进决赛。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茅莹律师荣获“首届长三角律师刑辩技能大赛”文书比赛单项冠军,应邀参加颁奖仪式并上台领奖。(注: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系全部参赛单位仅有的有两位选手挺进决赛的单位)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姚杰律师

左一: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初级合伙人夏文忠律师

右一: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茅莹律师

01

开幕式

本届论坛开幕式由安徽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王亚林律师主持。王亚林主任代表本届论坛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对全体到场的领导、嘉宾以及支持和鼓励长三角刑辩论坛工作的全体同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安徽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黄世斌代表安徽省法学会,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致辞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而刑事辩护作为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既是法治文明的晴雨表,也是人权保障的试金石。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黄世斌副会长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展望:1. 变革是为了回应新时代刑事司法的挑战;2. 融合是为了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作生态;3. 发展是科技赋能下的刑辩专业化升级的必然体现。黄副会长同时表示,安徽省法学会将一如既往支持刑辩事业的发展,与各方携手共进。以“变革”破题,以“融合”聚力,以“发展”赋能,共同书写长三角刑辩事业的崭新篇章!

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城代表安徽大学,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安徽大学建设发展的支持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陈副校长结合安徽大学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以及本次论坛“变革、融合、发展——刑事辩护创新与科技赋能”的主题,深度分析了通过高校、学者、律师与司法人员之间关于理论与实务的广泛交流,共同促进长三角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深度理解与互信、共同探索辩护权有效行使与司法权规范运行的展望和设想。同时对论坛的圆满和长期举办表示了期待。

安徽省律师协会会长音邦定为论坛致辞,音邦定会长指出:刑事辩护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公正的晴雨表,是公民权利的守护盾。当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着刑事辩护生态,如何让刑事辩护在实践中焕发更强生命力,正是本次论坛的核心关切。本届论坛 “变革、融合、发展——刑事辩护创新与科技赋能”的主题完全契合了这一问题。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法治相通。江浙沪皖四地律协在业务交流、人才培养、行业共建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期待以此次论坛为起点,共担使命,共绘蓝图,既在学术研究上互通有无,也在实务经验上互学互鉴,更在科技赋能上协同创新。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京衡律师事务所董事局主席及全国管委会主任陈有西律师致辞:长三角律师在中国当前80万律师中有着很重要的分量,依靠长三角地区良好的政治环境、法治环境和经济基础,东南部律师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提升,长三角刑辩论坛应时而生,且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陈有西律师结合其自身办案经历,提出安徽省的法治环境在长三角地区是较为领先的,因为有一批包括体制内司法工作者以及律师在内的坚守法治底线的法律人在共同努力、共同维护着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长三角刑辩论坛的举办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希望并预祝论坛圆满举办、行稳致远!

02

颁奖仪式

为构建长三角刑辩律师人才交流生态圈,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模式提升刑辩实务技能,“长三角刑辩三百人才工程”组委会携手江浙沪皖四地高校、各地律协刑事类专业委员会及律所共同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律师刑辩技能大赛”,历经多轮比赛的激烈角逐,于2025年6月7日决赛收官。大赛颁奖典礼为这场汇聚智慧与勇气、展现刑辩艺术魅力的赛事画上圆满句号。

最终的获奖名单

总冠军:程溪

总亚军:王谣

总季军:李扬

演讲比赛单项冠军:李扬

文书比赛单项冠军:茅莹

接待比赛单项冠军:程溪

会见比赛单项冠军:程溪、王谣(并列第一名)

沟通比赛单项冠军:程溪

辩论比赛单项冠军:宗菡

首届长三角律师刑辩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刑辩人才,更为长三角地区刑事辩护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未来,主办方将持续深耕刑辩人才培养与交流,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赛事平台,推动长三角刑事辩护事业迈向新高度,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03

主题演讲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辩护”

论坛的第一个议题“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辩护”,主题演讲由安徽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华人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周赛文律师主持。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孔令勇教授主讲,从刑事辩护制度发展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关联性出发,探讨了刑事辩护制度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刑事辩护、制度发展的展望,详细阐述了对于审前辩护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值班律师制度以及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辩护功能完善的路径和实践难题。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辩护”圆桌会议由周赛文律师主持。蔡正华律师、任洁律师、马靖云律师、田磊律师、唐海律师聚焦刑事辩护现实困境与修法建议各自发表了意见。

蔡正华律师提出以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为契机,期望构建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和人权的制度,例如赋予律师实质性取证权打破证据收集的重重壁垒;推动捕诉分离,平衡检察机关职能,避免权力异化;确立律师在场权,让侦查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完善管辖制度,遏制不合理的管辖扩张等。

蔡正华律师

法学博士

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委副主任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

 

任洁律师指出当前刑辩面临“五难”:新监察法导致职务犯罪辩护空间压缩、轻罪案件占比激增、法援全覆盖冲击法律服务市场、认罪认罚制度对辩护带来的挑战、经济下行降低付费能力等。呼吁细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监督机制,强化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协商实质化,建立法援律师人才库并提高法援经费,进一步保障辩护权利。

任洁律师

江苏天贤律师事务所主任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江苏省律师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

 

马靖云律师提出刑诉法修订需实现“三个协同”:专业内核上以有效辩护为核心,技术上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法律与科技融合,司法生态上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共识。

马靖云律师

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主任

 

田磊律师强调科技证据规则亟待更新,监察程序与刑诉程序衔接需保障律师有限介入权,并建议完善涉外刑事案件管辖规则。

田磊律师

兰迪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常委高级合伙人

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委委员

 

唐海律师提醒同行在呼吁权利扩张的同时更要反思如何用好现有权利,警示“制度惯性危机”,以亲身案例说明认罪认罚案件中坚持专业质证工作方可实现实质性辩护。

唐海律师

北京盈科(芜湖)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

盈科安徽区域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

04

主题演讲

“法定犯惩治与刑事业务开拓”

“法定犯惩治与刑事业务开拓”主题演讲由安徽安港律师事务所主任、安徽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淮北市政协常委、淮北市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会长马磊律师主持。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光华教授主讲,从经济犯罪、金融犯罪的实务样态分析入手,深挖实务乱象,通过限缩适用法理依据,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条从规范有效性和政策变更性角度出发的法定犯辩护思路。同时概括介绍了从行为人违法性认识错误不可避免角度、从行为不具有行政违法性角度;从行为不具有实质违法性角度以及法定犯认定应摆脱行政依赖等角度的辩护思维。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辩护”圆桌会议由马磊律师主持。胡东迁律师、傅其律师、胡泽明律师、丁俊涛律师围绕会议主题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言。

胡东迁律师从法定犯与自然犯相比的三大特征入手,进一步具象化了法定犯的概念,指出刑事业务的新挑战:业务萎缩与专业化危机;辩护从“对抗”到“协商”的困境;知识结构与技能更新压力。提出青年律师要提高辩护技能,做到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聚焦类案辩护及个罪辩护,打造专家型律师。

胡东迁律师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浙江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顾问

浙江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傅其律师指出法定犯为刑辩律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机遇在于法定犯涉及复杂的前置行政规范进而带来专业壁垒,是律师实现专业化的绝佳契机。挑战在于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及沟通障碍,可能导致案件处理效果不佳。为此提供了三点应对,即深度合作,积极与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同行合作,可显著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沟通,善用沟通,审查起诉阶段深入、智慧的沟通更是至关重要;把握前置规范,准确理解和运用前置性行政规范,保证刑法的谦益性。

傅其律师

上海段和段(南通)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刑委会副主任

南通市崇川区律师协会副会长

 

胡泽明律师则是运用党建知识,加强司法对待原则在具体案件中的运用,为提升二审辩护质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以朱某某诈骗案为例,生动地解析了实战过程。

胡泽明律师

京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副主任

浙江省律师协会刑事专委会副主任

 

丁俊涛律师谈青年刑辩律师破局的核心在于最底层的供求逻辑:要精准定位,打造专业标签;要以推广破除信息差,以口碑建立信任关系;关注增长中的“法定犯”领域,深挖蓝海;提出稳健辩护风格、优选团队协作、严守执业底线、巧用自媒体弯道超车,四招助力青年律师稳健突围。

丁俊涛律师

中联上海办公室执委会主任

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委委员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

05

主题演讲

“轻罪治理与认罪认罚辩护”

“轻罪治理与认罪认罚辩护”主题演讲由北京大成(合肥)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安徽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金胜律师主持。

中央网信办(东南大学)网络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欧阳本祺教授主讲,从轻罪治理的时代背景探究轻罪治理的困境,包含轻罪化与违法犯罪二元制裁体系与轻罪化与法治国人权保障的要求,进而引发了体系化的思考。探索提出轻罪重罪分层治理与顺畅出罪机制,如建立前科消灭制度,促进犯罪人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规范犯罪附随后果,避免刑行后果倒挂;借助司法解释的调节功能,严格把控轻罪的入罪门槛;以及从衡量标准和适用条件两方面进一步完善不起诉制度,以充分发挥其效用等。

“轻罪治理与认罪认罚辩护”圆桌会议由王金胜律师主持。蔡鹏律师、陈志学律师、虞仕俊律师、孔庆军律师聚焦会议主题各抒己见,进行了充分探讨。

蔡鹏律师提出了对于认罪认罚制度以及辩护律师参与态度应从“审视制度、审视案件、审视自身”三个维度出发,理性对待个案。其从认罪认罚制度渊源、各国模式不同以及制度本身的法理取向等角度论述了对制度本身的思考,并结合办案经验提出了在个案中应强化对鉴定和审计证据的认知能力以备协商前的攻防所需,最后落脚于辩护律师是否在协商前已经尽到了尽量熟悉法规、法理以及辩护工作等自我审视的思维,希望同仁们在对待认罪认罚制度时可以形成各自不同的理性和专业态度。

蔡鹏律师

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刑事业务中心副主任、刑辩分所副主任

合肥市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首届检察官律师辩论大赛最佳辩手第一名

 

陈志学律师指出轻罪治理下,要从庭审辩护向审前辩护前移,重视侦查阶段辩护工作和审查起诉阶段量刑协商工作,最大限度地用好两高量刑指导意见的规则。捕前“黄金37天”更加重要,对于前移产生的变化,应着重把握辩护的理念、方式、模式、方向这四个关键维度。

陈志学律师

江苏尚学律师事务所主任

江苏省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副主任

泰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

 

虞仕俊律师以“让我欢喜让我忧”概括其对轻罪治理与认罪认罚制度的看法。“喜”在机遇,数量庞大的轻罪案件是刑辩律师的重要业务蓝海。“忧”在挑战,现行法律对轻罪非羁押化、非监禁化等支持不足,亟待立法配套;部分司法机关实践中仍存在“机械执法”,认罪认罚制度最大问题是缺乏有效协商机制,不能“先认罪再谈结果”,要保障当事人的选择权。

虞仕俊律师

江苏开炫律师事务所律师

江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孔庆军律师指出轻罪治理是一个时代命题,不仅仅是法律人的课题,其同样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心态的转变。认罪认罚制度其实对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根源和秩序回归入手,提高沟通技艺,力求抚平社会矛盾。

孔庆军律师

中华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德恒(合肥)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06

主题演讲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刑事辩护”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刑事辩护”主题演讲由中华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铜鼎律师事务所孙小玲律师主持。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牟绿叶教授主讲,首先介绍了浙江大学对数字法治作出的努力,展示了法律垂直大模型-录问。其次,从证据分析与审查、案件分析与策略制定、审判预测与量刑参考的角度上分析人工智能对刑事辩护的影响,人工智能在提升辩护效率与质量和丰富辩护形式与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与安全、算法偏见与歧视、法律伦理问题、法律服务模式转型等等挑战。牟教授指出其发展要谨遵法律法规、避免算法偏见、加强算法透明与可追溯性,同时也在提高司法效率和维护司法公正上给予期许。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刑事辩护”圆桌会议由孙小玲律师主持。王思维律师、杨冬律师、王小兵律师、庞艳霞律师聚焦会议主题各抒己见,进行了充分探讨。

王思维律师提出律师能力转型的紧迫方向,强调需聚焦三大领域:精进核心专业能力,打破传统信息壁垒,重点掌握法律解释学,成为案件策略制定者,强化事实挖掘与证据审查能力;善用AI赋能工具,积极利用AI分析司法大数据,洞察判决规律与审判惯例,为精准预判和策略制定提供支撑;也要认真应对AI带来的弊端,制衡算法理性、破解技术黑箱、警惕数据偏见、厘清责任归属,力求避免AI分析对法官自由心证的过度影响。

王思维律师

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上海市律师协会刑诉委主任

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杨冬律师以围棋AI为例,指出AI核心逻辑是“不管为什么,只管怎么办”。他反对“AI缩小专业差距”的论调,强调提出问题本身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专业高度,认为AI实则会放大专业差距。所以AI时代实际是对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刑事辩护中的人文价值将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杨冬律师

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江苏省律师协会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

 

王小兵律师厘清了AI的三种角色定位:犯罪工具;营销利器;办案助手。提出在重视AI三种能力的同时警惕其对应的风险:海量数据分析与批量案件处理,有削弱律师深度挖掘细节能力的风险;快速检索类案与精准量刑预测,有弱化个案人情与社会背景伦理思考的风险;自动化生成法律文书,有导致辩护思维僵化,丧失独特视角的风险。以强奸案当事人误信AI缓刑承诺的案例引发思考,强调律师不可替代性。并敏锐地指出:“AI不取代律师,但善用AI者淘汰拒变者。”

王小兵律师

浙江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

杭州市律师行业团委书记

杭州市律师协会刑诉委副主任

 

庞艳霞律师聚焦法庭科学可视化,主张技术破局:打破信息差,利用可视化技术重构证据认知;以律师团队专业交叉度升级来应对技术调查官;结合律师跨领域知识+AI创造新的知识壁垒;通过三维动画、3D打印等技术实现法庭科学沉浸式呈现,革新证据展示;整合技术专家库强化技术举证能力。

庞艳霞律师

浙江天讼(杭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法医学硕士、原资深鉴定人

07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环节由孙小玲律师主持。

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庆教授作会议总结,聚焦于AI时代刑事司法的变革、融合与发展,对刑辩行业的未来进行了深刻阐述。

首先介绍了变革时代下高校的应对。他重点提及安徽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及衍生的23门“AI+”课程(包括法学),以及法学院开设的“数字法学”微专业,旨在培养适应AI时代的法律人才。

在融合层面,朱院长提出深度思考。他引用电影《少数派报告》和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探讨了AI大数据预测、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对传统刑辩理念(如主观意志、责任认定)带来的根本性挑战,强调未来刑辩必须深度融合科技认知。

关于发展,聚焦“协商式司法”。他指出,尽管企业刑事合规一度遇冷,但协商理念在商事合规体系建设和行政和解领域持续发展,生命力旺盛。他特别分析了法人犯罪刑罚(如罚金、注销)与自然人犯罪的本质差异及伦理困境,认为探索对法人更有效的治理路径将是重要趋势。总结发言将传统理论与现代进步相融合,旁征博引、引人深思。

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兼刑辩委秘书长、上海靖霖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宗新作会议总结,深入探讨了当前刑辩律师面临的挑战与破局之道。当前刑辩行业面临“刑辩难”的多重困境,包括案源萎缩、执业环境压力增大等。徐主任强调,解决之道在于律师群体的“自强”与“创新”。一方面,律师需苦练内功,提升专业能力,以实力赢得尊重和案源,减少对执业环境改善的单纯依赖;另一方面,行业亟须推动服务“标准化”“精细化”,并大力开拓“交叉领域”专业市场(如刑事+房地产、医药、金融等),成为特定领域的顶尖专家。

对于热点议题,徐主任总结道:轻罪案件辩护同样需要高度重视;认罪认罚制度是重要的辩护策略和专业技术,需要辩护前移并精于沟通;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律师应秉持“不可不用,不可全用,人机结合”的原则,善用工具提升效率。

*内容来源于安徽大学法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