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加载中...

守信如金, 为业载道

浙ICP备19028487号

语言切换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党组织
连续四年荣获钱伯斯亚太法律指南推荐
2020年荣登《国际金融法律评论》(IFLR1000)榜单
荣获《商法》杂志2021卓越律所大奖

守信如金, 为业载道

金道观察 | 从江油校园霸凌事件看法律如何为青少年“护航”

近日,江油某校园霸凌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愤慨。这一事件如同导火索,将长期以来隐藏在校园角落里的霸凌问题再次推到公众视野,既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也为校园安全与未成年人保护敲响了警钟。笔者此前在《少年的你》电影上映时曾谈及校园霸凌问题,本文将进一步剖析校园霸凌的表现形式与相关法律知识,为预防和应对此类事件提供更坚实的法律指引。

一、何为校园霸凌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规定,学生欺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这一定义清晰勾勒出校园霸凌的核心特征:实施主体限定于学生之间;主观上存在蓄意或恶意;客观行为涵盖肢体暴力、言语羞辱、网络攻击等多种形式;结果需造成受害者身体、财产或精神层面的损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校园霸凌与普通同学间的打闹冲突有着本质区别。普通冲突多为偶发,不存在明显的恃强凌弱与恶意;而霸凌行为具有重复性、单方攻击性和恃强凌弱的显著特点。例如,若学生频繁故意绊倒同学致其受伤,可能构成校园霸凌;但若是玩耍时偶尔不小心绊倒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则更倾向于普通意外。

二、校园霸凌的多样类型

1.身体欺凌——直接暴力

身体欺凌是最容易察觉的霸凌形式,表现为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吐口水等直接侵犯他人身体的行为,或者以恐吓威胁的方式让受害者感到身体安全受到威胁。

在江油校园霸凌事件中,视频里的殴打行为就属于典型的身体欺凌。这种霸凌方式会直接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留下明显的伤痕,严重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恐惧和痛苦。

2.财产欺凌——物质侵害

财产欺凌表现为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例如,强行索要同学的零花钱、文具、电子产品,或者故意损坏同学的书本、衣物等物品。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财产权益,还会给受害者带来物质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困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言语欺凌——精神压迫

“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欺凌包括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言语行为。比如,给同学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在班级里公开嘲笑同学的外貌、家庭等。这些言语看似没有身体伤害那样直观,但长期的言语欺凌会严重损害受害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深渊,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4.社交欺凌——孤立冷暴力

社交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主要表现为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例如,拉帮结派故意孤立某位同学,不让其参与集体活动,或者在背后散布谣言诋毁他人,破坏受害者的人际关系。这种霸凌方式会使受害者在学校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对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网络欺凌——隔空软暴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日益凸显。霸凌者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如在社交媒体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等。网络欺凌的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而且受害者往往难以逃避。比如,将同学的隐私照片发布到网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或者在网络群组中对同学进行辱骂攻击,这些行为不仅会对受害者当下的生活造成困扰,还可能因其在网络上的长期留存,对受害者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霸凌者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霸凌者及其监护人通常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霸凌行为导致受害者身体受伤,需要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若造成受害者财产损失,应赔偿相应的财产损失价值;对于受害者遭受的精神损害,根据具体情况,霸凌者及其监护人也可能需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例如,在一些因校园霸凌导致受害者患上严重心理疾病的案例中,法院判决霸凌者的监护人支付受害者的心理咨询费用以及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二)行政责任

对于实施校园霸凌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其进行治安处罚。如对于殴打他人等行为可处以拘留、罚款等处罚措施。不过,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然而,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情节严重的未成年人霸凌行为,法律也在逐步收紧约束。即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的新《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以及十六周岁至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或者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一年内二次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执行拘留。这将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违法成本,遏制校园霸凌行为。

本事件中,8月4日,江油市公安局已发布通报,表示全部涉案人员均已到案,公安机关依法对刘某甲、彭某某作出治安处罚的决定。同时对刘某甲、彭某某正按程序开展送往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相关工作。

(三)刑事责任

当校园霸凌行为的性质恶劣,达到犯罪程度时,霸凌者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例如,若霸凌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若霸凌行为涉及侮辱罪、抢劫罪等其他罪名,也将依照相应的刑法条款进行定罪量刑。

虽然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逃脱法律制裁。对于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此外,《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同样要负刑事责任。

四、被霸凌者的维权路径

(一)及时求助

当遭遇校园霸凌时,被霸凌者要勇敢地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求助。情况紧急时,可直接拨打110报警,寻求警方帮助。要相信这些力量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制止霸凌行为,保护自身安全,并对霸凌者进行教育和处理。切不可因为害怕报复而选择沉默,沉默只会让霸凌者更加肆无忌惮,使自己遭受更多的伤害。

(二)保留证据

尽可能地保留与霸凌行为相关的证据,这对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证据可以包括霸凌现场的照片、视频,与霸凌者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身上的伤痕照片,以及其他同学的证人证言等。这些证据在后续处理霸凌事件,无论是通过学校内部调解,还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时,都能起到关键作用,帮助还原事实真相,让霸凌者得到应有的惩处。

(三)寻求法律帮助

情节较轻的案件,可以私下协商调解,或由学校参与调解,但不得强制受害人接受调解。

如果霸凌行为较为严重,对自己造成了较大的伤害,被霸凌者及其监护人可以寻求法律帮助。

首先,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咨询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可行的法律救济途径。

其次,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举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履职情况进行调查。

再次,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公安机关调查霸凌事实,对霸凌者作出行政处罚。若涉嫌犯罪,则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最后,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霸凌者及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心理调适

遭受校园霸凌后,被霸凌者往往会在心理上留下创伤。此时,要重视心理调适,可以寻求学校心理老师、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辅导来缓解恐惧、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重建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心理的康复与身体的康复同样重要,只有摆脱心理阴影,才能更好地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校园霸凌绝非小事,它严重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江油校园霸凌事件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从法律层面出发,加强对校园霸凌行为的预防和惩治,让法律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有力武器。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少年的你”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远离霸凌的阴霾。

 

律师简介

PROFILE

夏文忠 初级合伙人

 

业务领域刑事辩护、代理与危机处理,刑民交叉领域法律服务

社会职务

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领航导师

 

获得荣誉

浙江律师论坛论文一等奖

浙江省法学会诉讼法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杭州市西湖区第三届“扬帆之星”优秀青年律师

所办案件连续三年获评金道所十大影响力案件

 

联系方式:

手机:15757104191

邮箱:xwz@zjblf.com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见或建议,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转载或引用文章任何内容,欢迎私信沟通授权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