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道党建 | 律师如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有效发挥作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2023年4月11日

编者按 本文首发于2023年第2期《中国律师》期刊,特此刊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科学擘画开启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壮阔的法治蓝图,凸显了法治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地位,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律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律师队伍如何参与并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人民群众内心没有根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则难以实现“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宏伟目标。因此,如何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人民群众信仰法治,是法律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践行的首要任务。就律师队伍而言,如何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我分享三点体会。
一、信仰法治,崇尚法治
律师带头信仰法治,崇尚法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律师执业的基本要求。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准确适用法律,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法条,而是要尽责检索,探究法条背后的法理和逻辑,包括立法机关的立法释义,以及司法机关裁判要旨中的阐释,特别要探寻在立法当时背景下法条的真正含义。律师需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合法”权益。律师可以在个案中积极呼吁,在法理上理性地为当事人争取权益,争取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调解或和解的方式,达到弥补法律规定“缺漏”的目的。律师应与法律职业共同体一道,通过建言献策或提出立法建议的方式,推动立法进程和法律制度完善,进而推动法治的进步,这是律师秉持法治精神的体现。
二、依法履职,践行法治
《律师法》规定了律师的三项职能,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无论是从事诉讼代理,还是非诉讼项目,如何在律师执业中正确适用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彰显公平和正义,做到勤勉尽责。举诉讼代理来说,律师如果没有精湛的专业能力,本应该争取到的合法权益因没有尽责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损,当事人会因为法律没有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削弱了对法治的信仰。律师应在代理过程中积极寻找证据、充分梳理事实、细致检索法律,将证据、事实、法律清晰呈现给法官,从而让法官聚焦争点,各方围绕争点进行有效辩论,帮助法官高效地作出公正判决,实现定分止争。
因此,律师只有依法履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让当事人在每一个个案中看见法治之光。律师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相信只要诉求合理合法,就能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公道,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以案普法,宣传法治
律师要及时认真总结个案,积极投身普法宣传。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以案普法就是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有助于法治教育和宣传,传达其中的法理,从而帮助公众理解法律、接受法治理念。律师身边有着丰富、贴近百姓生活的案例,可以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普法方法,设计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产品。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有效发挥以案释法的引导、规范、预防和教育作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促进社会大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综上所述,律师队伍要带头信仰法治、践行法治、宣传法治,助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会在人民群众心中逐渐生根发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会逐步得到弘扬。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风尚,也需要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携手前行,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依法行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法治思维,依照法定职责,遵守正当程序,准确适用法律、遵守法律,才能达到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预期。
二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治精神。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法治获得感,法律职业共同体需要秉持法治信仰,即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制定更多良法;司法机关要公正裁判,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笔者认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环节中“全民守法”放在最后,因为只有前面这些环节做好了,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法治权威,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因此,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政府部门和法律职业共同体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环节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各方都要围绕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蓝图,对新阶段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需要政府部门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秉持法治理念,践行法治精神,共同为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