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何尝不是摆渡人?——电影《摆渡人》观后感
(作者:王 楠)
那天和朋友小聚,心血来潮去看了场电影——《摆渡人》。这是一部典型的快餐式电影,情节经不起推敲,也没有细腻温柔的情感,唯有电影里一些蔡琴、黄耀明的歌曲配乐在我这个八零后的心底激起了一点涟漪。电影讲述了一个叫陈末的人开了一家“摆渡人”酒吧,陈末除了品酒拼酒以外,还会为那些失恋、失业、失心疯的人提供心理按摩,带他们走出阴影,渡他们重达人生彼岸。陈末帮助那些人的过程我已经记不大清楚,因为出于法律人的惯性思维,在一部电影没有俘获我心的时候,我总是很容易发现他的情节纰漏和逻辑错乱。但神奇的是,今天清早,我一觉醒来,陈末所讲的摆渡人三大行为准则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陈末说,做摆渡人,第一,要对被摆渡人的经历感同身受;第二,要对自己狠一点;第三,要做到极致。我细细思量,作为律师,何尝不是一个摆渡人呢?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将客户渡到目标的彼岸。而要做好这个摆渡人,与陈末所遵循三项准则别无二致。
经历感同身受
很多人说律师需要理性思维,冷静超脱,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理出明晰的法律关系。但我始终认为,为律师之前,你首先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这是任何职业的基础,如果没有感性,没有温度,只有理性,你所做的工作与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又有何区别呢?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担忧律师的工作会被计算机所替代,在围棋人机大战中,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以总比分4比1战胜人类代表李世石,提示人类的高级思维也并非不能替代和超越。但我想,人的温度与温情却是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当我们面临一个上门求助的客户时,不是简单地检索和运算,而是能够感同身受,将他们的遭遇当成我们的遭遇,将他们的困难当成我们的困难,只有这样,我们在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才能激发出自身最大的潜能,才能寻觅到最佳的解决路径。
我经常想,律师的职业和医生很类似,找上门的都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律师能帮他一揽子解决。所谓医者仁心,律者,也应有一颗仁心。律师与客户之间首要的是信任,客户如何确定眼前的陌生人能够帮他把问题顺利地解决,或者这个人是否在全力地帮助他?除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将自己和对方放在一条救生艇上去思考,所谓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你收获的也会是理解,而非埋怨。
我的一个刑事律师朋友曾跟我说,他做过的案件,没有一个客户对他有怨言,有的还因此成为了朋友,我听了以后半信半疑,因为我知道刑事案件的改判率是极低的,难不成他运气那么好,案子都改判了?不可能。所以我就问他,没有效果的案件当事人也能满意吗?他说是的,至少没有怨言,有的还会反过来安慰他:律师,你已经尽力了,案子到这个结果可能真是命中注定有这一劫了。我又追问他怎么做到的呢?他说,我就是凡事都尽心尽力,比如一个刑事案件,我的会见频率能够达到半个月一次,凡是逢年过节我都会去看一看嫌疑人,哪怕不聊案子,仅仅是替他的家人去看他一眼,传递一下家人的温情与关爱……在他的讲述中,我明白了,他不仅仅是用专业与技能在工作,更是用心,这应该是律师办案的最高境界了吧!
记得我的小学老师曾跟我讲过一句话:世上万事,只怕用心二字。你用心了,你与事就合一了,结果便不言而喻了。
对自己狠一点
近几年,爱上了跑步,但始终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跑步的频率与状态,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阻止我按计划执行。
我有个奇葩跑友,他每个月能跑四五百公里,上班跑,下班跑,赴约路上跑。我曾嘲笑他,为了运动软件里的那个公里数还真拼,但心里还是很佩服他,不管为了什么,他坚持下来了。他说,身体经常会不听指挥,刚跑起来的时候,会这疼那疼,企图阻止你跑下去,但你要告诉它,不能停,继续!这样身体就会乖乖地听话,不再疼了;有时候跑个长的,身体会说不行了,跑不动了,赶紧停下来歇一歇!但只要你咬牙坚持过那一段,就会发现身体的潜能很大,它是会欺骗你的。这套理论确实屡试不爽,我把它总结为“对自己狠一点”。
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为自己设定一些障碍,悄悄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很难,做不好也是没办法。但事实上,真的没办法吗?当我们再坚持一段,也许就柳暗花明了。
我想,律师中做出成果的人与没有成果的人区别大抵就在于此吧!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那些成功律师背后艰辛付出的一面,只艳羡他们的声名远扬、荣誉等身,但他们深夜加班看案卷、牺牲周末钻法条、出差劳顿忙会见、将一份辩护词写成一篇论文的功夫,你我下到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妒忌。
我又想起一个小学老师说过的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突然发现,很多真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把它们淡忘了呢?
尽心做到极致
《摆渡人》电影里,小玉为了自己的偶像在和情敌拼酒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在和她拼酒,我是在拼命!结果自然是拼命的赢了。
你为一个人拼过命吗?我和朋友面面相觑,都表示还真没有。也许生活中也很难遇到需要拼命的时候吧!我理解,拼命并非是拿生命去做赌注,它应该是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和劲头,一种追求极致、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态度。
记得某个法治节目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女人的老公被公安机关认定为杀人嫌犯,这个女人认为老公不可能会杀人,就开始寻找线索,试图为老公洗脱罪名,在初步调查的过程中,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真凶另有其人。于是,她一查就是三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目标只有一个——抓住真凶。截止记者报道时,她几次与真凶擦肩而过,但还没能如愿以偿。当然,这样报道以后,估计真凶是能够到案了,但不是这个女人所为,而是公安机关。
看过这个报道,大家都会被女人的精神所打动,因为她做到了极致!我想,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总那么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为我们在做事情之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太低或者根本没有设定目标,所谓“求其上,仅得其中;求其中,仅得其下;求其下,则不得矣” 。
当我们面对一个案件的时候,我们是否穷尽了所有的调查手段和方法?是否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性、排除了所有怀疑?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的。
我们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都充斥了太多的短平快消费品,不追求永久,只在乎当下,这样的环境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渐渐消磨了我们追求卓越、坚持到底的宝贵品质,造成了人心浮躁、惶惶终日的不良世风。或许,我们真的需要空出一段时间,放下手机、关掉电脑,与这个纷繁世界隔绝,或是读一本书,或是跑一段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更接近纯粹、简单的状态。
《摆渡人》电影的末尾,陈末说:“我做摆渡人,不是命运使然,而是我的生命需要。”其实,在渡别人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渡自己?当我们感同身受、尽心竭力、做到极致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丰富与升华,心灵得到洗礼与净化,收获的是一种感动、一份情谊、一缕温暖。